本研究探索了金属-酚醛网络(MPNs)作为下一代多功能免疫调节生物复合材料的新型填料的潜在应用。分别选择单宁酸(TA)和Mg2+作为模型酚配体和金属离子,用于组装MPN颗粒,然后通过共混静电纺丝制备TA-Mg/聚己内酯(PCL)复合纳米纤维支架。对所得复合支架的测量证实了TA基序和PCL链之间的强氢键相互作用以及MPN颗粒在整个基材中的良好分散性。由于MPN复合物的pH响应性分解动力学,TA和Mg2+均表现出pH响应性缓释行为,从而引发显著的生物学效应。具体而言,TA和Mg2+协同产生了一个有利于成骨的抗炎微环境,而Mg2+直接刺激了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因此,当用作屏障膜以引导骨组织再生时,该复合膜可显著增强体内成骨性能。这种填料的一个独特优势在于它结合了金属离子和酚配体的功能。通过选择不同的酚配体和金属离子,可以很容易地获得一系列具有独特功能的新型MPN基填料,这表明该体系在下一代多功能生物复合材料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1.(a)含不同酚配体和金属离子的MPN颗粒的制备过程示意图。(b)MPN修饰纳米纤维膜的潜在应用说明。(c)TA-Mg5、TA-Mg10和TA-Mg25 MPN颗粒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d)由DLS分析获取TA-Mgn MPN的粒径分布。(e)TA-Mg25样品经EDS映射后的图像。(f)由EDS映射检测TA-Mgn颗粒的化学成分。(g)TA-Mgn颗粒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h)TA-Mgn颗粒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i)pH值调整为7前后TA-Mg2+(1:25)溶液的数码照片。
图2.(a)EDS映射图像中出现的纯PCL纳米纤维和TA-Mgn/PCL纳米纤维的SEM图像;红点代表元素镁。(b)图像显示纯PCL膜和MPN修饰膜的水接触角。(c)TA-Mg25/PCL的XPS光谱。(d)纯PCL和MPN修饰膜的代表性单轴拉伸应力-应变曲线。(e)由单轴拉伸试验获得的弹性模量。(f)由单轴拉伸试验获得的纯PCL膜和MPN修饰膜的断裂应力。每个误差条表示三个独立测量的标准偏差。
图3.(a)TA-Mgn颗粒分离示意图。(b)在7.4、5.0和3.0不同pH值的生理盐水中TA-Mg25/PCL膜释放Mg2+的曲线。(c)评估TA-Mgn/PCL膜的PTIO·-和ABTS+-清除能力。(d)5分钟时间间隔内TA-Mgn/PCL膜的DPPH·-清除能力。(e)不同pH条件下TA-Mg25/PCL膜和(f)浸出液在30天内的DPPH·-捕获能力。(g)巨噬细胞中ROS检测的机制说明。(h)通过DCFH2-DA荧光强度的流式细胞术分析测定RAW264.7细胞中的ROS水平。(i)免疫荧光图像反映了LPS刺激巨噬细胞中的ROS水平。(g)指示ROS表达的定量荧光强度。每个误差条表示三个独立测量的标准偏差。
图4.(a)通过SEM观察rBMSCs在膜上的粘附及其12和24h时的形态。(b)附着在不同样品上的rBMSCs的纵横比。(c)使用qRT-PCR获得与膜共培养7天后成骨基因表达的定量分析。(d)通过CCK-8测定获得样品表面上rBMSCs的增殖。(e)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f)定量分析测定共培养7天后ALP的表达。(g)与PCL和TA-Mg25/PCL膜共培养5天和10天的BMSCs的ALP染色。
图5.(a)示意图和(b)数码照片显示将膜皮下植入到大鼠体内。(c)通过qRT-PCR检测巨噬细胞中与炎症相关的基因表达。(d)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206和iNOS)的代表性点图像。(e)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的免疫荧光染色以分析其极化程度。(f)免疫荧光染色,(g)膜植入4天后皮肤组织切片的IHC分析以及(h)膜植入4天和14天后的H&E染色。
图6.(a)示意图显示在兔颅骨缺损处植入膜。(b)共培养5天和10天后,对暴露于条件培养基(CM)的rBMSCs的ALP活性进行评估。(c)体外成骨相关基因表达的qRT-PCR分析。(d)与CM孵育7天后rBMSCs中ALP的免疫荧光染色。(e)膜植入12周后重建颅骨的显微CT图像。(f)样本中新骨量的统计分析。(g)颅骨缺损切片的H&E和(h)Masson三色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