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10.1111/1541-4337.12536
具有结构和功能优势的电纺纳米纤维由于其在活性食品包装中的潜在应用而备受关注。食品包装的传统作用仅是作为食品的存储容器。而零售业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促进了活性包装的发展,从而提高了包装食品的安全性、质量和保质期。为了开发用于活性食品包装的静电纺丝技术,电纺纳米纤维已被共价或非共价功能化,以负载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包括抗菌剂、抗氧化剂、除氧剂、二氧化碳释放剂和乙烯清除剂。
近日,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张辉教授团队在《Comprehensive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Food Safety》上发表了题为“Electrospinning of nanofibers: Potentials and perspectives for active food packaging”的综述文章。该综述旨在对用于活性食品包装的静电纺丝技术的进展进行简要而全面的总结。重点研究了静电纺丝技术的可调谐性,从而实现了对纤维组成、取向和结构的改变。同时,研究者也在电纺聚合纳米纤维的功能化方面做出了努力,以便更好地应用于食品包装领域。此外,还探讨了开发用于食品包装的静电纺丝技术的现存问题和发展前景。
图1.常规静电纺丝工艺的示意图
图2.用于活性食品包装的静电纺丝技术示意图
图3.用于改变纤维组成、取向和结构的静电纺丝设计:(a)在线混合;(b)双组分;(c)同轴;(d)乳液;(e)多针头;(f)旋转心轴;(g)间隙;(h)磁性;(i)移动喷丝头;(j)共静电纺丝;(k)图案化;(l)三维静电纺丝
图4.电纺纤维的不同形态:(a)直线且随机取向;(b)串珠且随机取向;(c)直线,核-壳结构且随机取向;(d)串珠,核-壳结构且随机取向;(e)直线且定向;(f)直线且有图案
图5.通过不同方法功能化的电纺纳米纤维:(a)封装;(b)热后处理;(c)物理吸收;(d)纳米颗粒组装;(e)逐层聚电解质多层组装;(f)化学附着
学者简介
张辉,浙江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功能性油脂、蛋白质及食品包装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2004年6月获吉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09年6月获浙江大学食品科学专业博士学位。受德国政府DAAD学术交流中心的资助,2010年10月至2012年8月赴德国University of Hohenheim从事博士后工作。受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赴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作为访问学者开展合作研究。
目前担任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期刊副主编,Food Packaging and Shelf Life期刊编委、美国AOCS学会中国分会理事、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生物提取分会理事、浙江省营养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食品添加剂和配料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学术兼职。作为主持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发表论文8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